为什么要选择 Fediverse?
Big Tech Sucks
让我们从推特的故事讲起。
2023年10月18日, X (Twitter) 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他们在进行一项“测试”:在新西兰和菲律宾注册的新用户必须支付 $1 的年费才能在 X (twitter) 上和人互动。然而这已经不是 Elom Musk 这位疯狂的亿万富翁毁灭 Twitter 的第一步了。自从 Elon Musk 买下 Twitter 以后,他擅自对 Twitter 进行了无数的更改,这些更改很多都只是他自己的想法,无视用户的体验,比如:
2月,调整API接口规范,限制开发者免费访问数量,并随即推出了三种不同层级的API接口服务,分为免费、基础版和企业版三档。免费版仅用于测试;而只有少量访问权限的基础版月费高达100美元(约人民币723元),推特称目标客户主要为爱好者。——试问,谁家冤大头“爱好者”会为了推特那一点API支付每月100美元的订阅费?而针对大规模商业项目的企业版,推特并未公开其订阅费用,有消息指出该服务月费至少在4.2万美元(约人民币30.4万元)以上。
- 注:如果你对这个价格没有概念的话:$100 每月甚至可以轻易租下16核32G的独立服务器
4月,把 Twitter 的 Logo 换成狗狗币的图标,拿 Twitter 的标志为狗狗币打广告。
7月3日,宣布将调整推特用户浏览权限,非认证(花钱购买蓝标)老用户每日浏览推文上限为1000条,新用户500条;已认证用户的浏览上限则为10000条。这直接导致了大批用户转向其他社交平台。大量推特画师集体入驻微博一事在中文互联网世界受到关注,相关微博话题阅读数过千万。
7月24日,Twitter 宣布告别最经典的小蓝鸟标志,将 Logo 更改为 “X”。
有人发现 Twitter 上发布 "I hate cis people" 会被瞬间shadowban屏蔽,而发布 "I hate trans people" 就不会有任何问题,笔者有亲身验证,这条传言是事实。这可能是 Elon 因为他的跨性别女儿而恼羞成怒干出来的事。
有人说,“他就像在做一场大型社会实验,正在消除所有让人感到安定的元素,加入所有能够让混乱加剧的元素” 。而且这一切完全合理合法,因为 Twitter 被他买下来了。
而为什么我要从推特讲起呢?因为作为一家国外公司,推特起码受到一定程度的反垄断制约,并且用户也更加在意言论自由。而如果我们谈到国内的软件公司,大公司做出来的丑事更是恶毒至极:
- 2010年,QQ和360互相以非正当竞争手段竞争。QQ通过自带的弹窗向用户称QQ客户端将不能与360兼容,QQ将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工作。有网民质疑腾讯如何得知用户安装了360,腾讯后来承认扫描用户硬盘,但只是正常的安全检查。
- 血友病吧被卖事件 百度单方面撤换和禁言血友病吧的吧主,批量删除揭露骗子的帖子,并空降了一个官方吧主。新吧主ID“血友病专家”在上任后在吧内发帖,表示自己已经和“多名与血友病相关的专家组成顾问团队,对患者咨询的问题进行准确解答”,并引流至各种野鸡医院,甚至有的医护人员曾多次被血友病吧网友举报。同年,魏则西事件 发生,受害者魏则西及其家人,因在百度推荐的武警二院接受了未经审批且效果未经确认的治疗方法,导致耽误治疗,最终于2016年4月12日不治去世。
- 2018年6月起,知乎以“违反法律法规”为由删除了部分与LGBT有关的内容,几乎所有与跨性别者有关的内容被删除,不少跨性别者的账号也被封禁。Source
- 知乎被确定在用户可能有自杀风险时软封禁该用户,于此同时用户并不会收到实际上的任何帮助。甚至,有人发现已逝的知乎用户突然出现并点赞了几个广告文章,这可能意味着知乎未经用户同意操纵用户身份为广告引流。
- 2022年,学习通数据库泄露,泄露的数据包含机构名、学校、学号、手机号、性别、密码、邮箱等信息177273万条。无独有偶,2024年,国外巨头公司Meta被罚款9100万欧元,因为它明文存储密码并且实际上员工能够轻易获取 。
还有无穷无尽的删帖封号事件,买热搜事件,你永远不知道为什么触发关键词被屏蔽的言论审查事件。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大公司都实际上可以随意获取你的隐私,审查你的言论,无需理由就能禁言、封禁甚至取代你的账户,随意关闭任何回答的评论区。只不过是受到不同的法律制约或者鼓励,做出来的行为不同。
你真的愿意让你的网络身份被拿捏在它们手中吗?
介绍联邦宇宙
在介绍联邦宇宙前,让我们先说说电子邮件。电子邮件已经有了悠久的历史,也因为种种缺陷而在今天日趋衰落,因此,你可能没怎么用过电子邮件。但你大概应该还是知道电子邮件的一些基本规则:
任何邮箱都可以彼此通讯。只要知道对方的电子邮件地址,你用QQ邮箱可以给163邮箱发消息,也可以给Outlook发消息,也可以给Gmail发消息。这和你使用的是什么品牌的邮箱无关。
邮箱服务不掌握在一个人手中。如果你是大学生,你可能会发现学校会为你分配一个edu邮箱。edu邮箱也可以和别的任何邮箱沟通——比如,有的班级会要求你用edu邮箱把作业交给用163邮箱的助教。
你可能也经常会收到各种网站的验证电子邮件,如果你注意看它们的发信人邮件地址,会一般都来自自己的网址,而不是某个大型的电子邮件平台,例如Outlook,Gmail。换言之,任何人都有资格建立自己的邮件服务。
下面是一个例子,来自 cloudflare 的邮箱服务发送了一条邮件到 Gmail 邮箱:
相比于国内的各种互联网服务严苛至极的审查,电子邮件的审查可谓是近乎没有。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使用电子邮件的人已经少了,另一方面,Big Brother 实际上没有办法完全控制邮箱服务。看到上面所说了吗?邮箱服务不掌握在一个人、一家公司手中。
假如有一天QQ邮箱突然设置规定,包含“政治”的邮件都不准发送,你可以直接转手就注册一个outlook邮箱,还是一样地可以和之前的联系人沟通,只要告诉她们你换邮件地址了就行。假如有一天outlook突然间威胁你不用Windows电脑就不允许使用,你可以马上去注册一个 Gmail 邮件,继续和之前的收件人无缝沟通。
这就是电子邮件时代最好的地方:如今的绝大多数服务,也就是中心化服务,管理员对你有极大的权力,如同土皇帝一般,可以干涉你和其他用户的关系,可以随时让你滚蛋,因为你无处可走。比如微信,一旦你被微信封号,就意味着你和微信上的所有人永远失去联系的可能,因此你不得不接受微信的霸王条款,接受微信屎一样的文件存储逻辑,接受微信动兀数十G的巨大空间占用。(作为对比,Telegram同等强度使用占用空间只有微信不到十分之一)
这种垄断机制非常恐怖。即使平台作恶,你也没法去别的地方,因为你没办法说服你的朋友们一起离开。微信坏,你一个人可以去Telegram,但是你的家人你的朋友你的同学同事上司下属你的所有人际关系都在微信,你一个人去 Telegram 有什么用?或者你费力在 Telegram 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然后老杜把你当成spam一把封号,申诉也石沉大海,接下来你又该怎么办?
在垄断的软件里,不是你在主动用软件,而是你在求着软件给你用。你实际上处于被动的地位上。
而电子邮件就不一样。你注册了任何一个邮箱,你就可以和整个邮件世界里的任何人沟通。如果你所在的邮箱服务商封你的号,设置敏感词干涉你和别人的交流,有泄露数据的丑闻?你可以直接抬腿就走,因为还有无数的其他邮箱服务供你挑选。QQ邮箱不好?用Outlook。Outlook还是不好?用Gmail。Gmail也不好用?ProtonMail。甚至你还可以自己买一台服务器搭建一个邮件服务。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阻止你使用邮件。这和中文互联网的逻辑不一样,在墙内,你一旦“说错话”,可能会被全网封杀,社会性失联。但没有任何人能完全阻止你用邮件。
而联邦宇宙正是和电子邮件极其相似的东西。
在联邦宇宙,你的用户名是 @用户名@实例地址
。和邮箱地址极其相似,只是前面多了一个 @ 不是吗?
和电子邮件相似,在不同的联邦软件中注册的账号,也能互相查看,互相沟通。
不仅如此,绝大多数联邦软件还会提供给你备份和迁移的功能。使用备份会获得你的全部帖子、收藏、关注者等数据的存档,使用迁移后,你的所有关注你的人会自动关注你的另一个账号。这个机制让你可以随时从一个站点迁移到另一个站点,而不失去与旧朋友的联系。‘
注册了 mastodon.social 入门,然后发现它难用?迁移!可以找到其他的实例比如 o3o 注册。嫌 mastodon 功能太少?迁移!Misskey或者Pleroma任君选择。想键政但是站规不允许?开个小号!反正站点是互联的,别的站的小号你可以在这里关注。并且,任何迁移都会维持住你之前的社交关系,你不会因此失去与任何朋友的沟通能力。如果这些都不能让你满意?自建!连邦软件几乎都是开源的,你可以审查里面代码的安全性,也可以自己往里面添加功能。
在联邦宇宙,你可以自由的发言,大部分实例支持言论自由,不会因为某个隐蔽的关键词就把你删帖封禁;在联邦宇宙,你可以自由的改名改头像,不会因为“准备高考”而禁止改名;在联邦宇宙,你甚至可以与站点的管理员成为朋友,而不是只会收到冰冷的“您的账号出于异常状态”。
在联邦的软件里,才真正是你自由的在使用一个软件,而非软件在使用你,榨干你每一分点进广告进入推广氪金充钱的可能,用你不认同的观点洗刷你的大脑。
对算法推荐说不
在接触了现代化的软件后,初入联邦宇宙,很多人会感到不适应:为什么我的首页空荡荡的?你们真的只有那么一点点算法推荐吗?
答:是的。虽然确实一直有人想要给联邦宇宙添加推荐算法,但是一直反对的声音更大。
而既然没有推荐算法,让我们来说说为什么要尝试适应没有推荐算法的生活呢?
其一是算法不够好。算法推荐的核心机制是根据用户的历史行为反馈推送个性化内容,这就导致了回声的出现,你可能只是无意点进一个帖子,算法变认为你“喜欢”这个帖子,进而不停地和你推送这样的帖子。这样的算法非常容易形成信息茧房,让你逐渐只接触到符合自己已有观点和偏好的内容,无法接触到相悖的观点,激化极端内容。
这还是比较好的情况,更多的情况是你看到了不喜欢的帖子,想去反驳对方,但算法并不会分析你回复的情绪。在算法眼里,你点进帖子,发表回复,这正是你喜欢这个内容的体现,因此开始疯狂给你推送你实际上不喜欢的内容。这更加影响人的心情。
其二是算法可能故意使坏。毕竟,你可不知道算法的背后有没有人加一些私料。如果算法的控制者想要加强某种舆论,推送某种广告,只需要给很多人推送强化这种舆论的帖子就行。相反的,如果算法的控制者想要封杀某种舆论,只要降低这种关键词的权重就行。它们甚至没有“删掉”你的帖子,只是让你的帖子不会被人从时间线上“刷到”,就能获得比禁言更加恐怖的效果。毕竟,禁言起码知道原因,限流如同让你成为彻底的透明人,明明可以看到别人说话,别人却看不到你说话,这完全就是噩梦中的场景。
第三是算法侵犯你“退出讨论”的自由。你通常没有选择退出的自由,因此一旦算法收录了你的帖子,你的帖子就会被迫无止境地曝光在别人的目光下。这很容易促使网络霸凌的发生。真的有这样无聊的人会去不断搜索自己想要的话题,然后煽动人对胆敢发布和自己相反的观点的人的霸凌。
在互联网的早期时代,没有算法推荐才是日常。每个人自己订阅自己想要的信息源,完全控制自己想看与不想看到的一切。联邦宇宙为你提供了返回这种桃源时代的可能,你可以通过自己关注和取消关注来完全控制自己看到和不想看到的信息。这是你应得的权力。
加入联邦宇宙!
选择一个实例(站点/服务器)加入
联邦宇宙中,每一个网站都被称为一个实例(instance)。每个实例都有自己的特征。有的实例主要是同一个地区的人,也有以爱好、职业、身份等乃至朋友关系维系的实例。
INFO
服务器不是人数越多越好!
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常见的误区。由于联邦宇宙的服务器是彼此互相联通的,因此无论你选择大站还是小站,都能与同样的朋友们交流。
与此同时,大站反而更有风险:巨大的实例(超过10万人)很可能有审核问题,由于人数过多,管理员无法快速审核仇恨内容。巨大的实例还很可能有连接问题,这是联邦宇宙的机制导致的,每一个实例都彼此沟通,但受限于沟通的桥梁(网络带宽)巨型实例可能会偶尔发生堵塞,导致你的朋友无法及时看到你的帖子。
还有一个更加致命的问题:因为大站点人多,会让人不敢屏蔽这样的站点,怕错过朋友,但是有的大站点又很少有审核,仇恨言论横行。加入大站点会增长这样的思想。
笔者最推荐的是100人以上,2000人以下的站点。这样的站点人数足够多,一般不会突然消失,同时也足够少,容易让管理员有精力维持一个较为和谐的气氛。
牢记每个实例都是与整个联邦宇宙相连的,所以小实例与大实例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选择你喜欢的、站长人品好的就行。
笔者推荐加入运行 Sharkey 或者 Misskey 的网站。你可以看看食用指南。
自建实例
如果你觉得一个实例都不适合你,你还可以选择自建实例,这里推荐几个联邦宇宙软件:
(注意,联邦宇宙有很多开源前端;如果你作为实例主觉得下面的软件的外貌不符合你的审美,你可以替换它们的前端)
- Sharkey: Fresh Installation - Sharkey Documentation (joinsharkey.org)
Misskey的一个分支,可配置性相当好,界面相当美观,支持引用和表情回应等趣味功能,最推荐的一项。原版Misskey因为不支持编辑帖子而不那么推荐。 - Pleroma:Installing on Linux using OTP releases - Pleroma Documentation
一个相当不错的联邦宇宙软件,与 Mastodon 完全兼容。除了默认的前端界面比较难看,比Mastodon可配置性高非常多,但你可以安装其他前端。 - Mastodon Glitch Edition:Introduction | Mastodon Glitch Edition (glitch-soc.github.io)
如果你想随大流安装 Mastodon,推荐安装 Mastodon 的 Glitch Edition,给管理员和用户都提供了更多的配置项目,添加了更多功能。原版Mastodon的配置相当少,并且有垄断嫌疑,不推荐。 - GoToSocial:Installation - GoToSocial Documentation
这是一个轻量级的,Mastodon兼容的联邦宇宙软件,其主要卖点就是轻量级,让你能直接安装在有内网穿透的家里的旧电脑上,或者装在树莓派之类的东西上。适合个人实例站长。
版权与致谢
本文以 CC-BY-SA 4.0 发布。
部分内容引用自维基百科,在引用的部分标注了链接。